尊龙-人生就是搏!
公司新闻
“一”说成都 新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在成都这个地方诞生
- 发布时间:2024-02-17 19:22 来源:admin
成都沙河之畔,有一片16.8平方公里的区域,老成都人习惯性地把这片地方称为“东郊”。
建国前成都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有“三根半烟囱”的说法。这“三根半烟囱”指的就是:成都造币厂、裕华纱厂、启明电灯公司、民康染厂。1953年,随着“一五计划”的春雷炸响新中国上空,当时还是一片农田、荒地的东郊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都工业发展史也由此翻开新篇。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富民强国的重要途径。“一五”计划时期,国家开始在成都投资建设国防事业急需的各种企业。1953年,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工程,成都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循环乘积码。
东郊定点建设以电子工业、机械工业、仪表工业为主的大型工业基地,最初规划了784厂(锦江电机厂,107信箱)、715厂(宏明无线厂(红光电子管厂,106信箱)四个厂。以沙河为界,河东为厂区,河西为生活区。
建厂房、造宿舍、修仓库百废待兴的东郊土地上隔板,各项工作紧密锣鼓地展开。
一条从猛追湾开始,横穿一环路,再跨过沙河,跟二环路路口圣灯寺相接的道路也基本成型。猛追湾街口北边是719厂生活区,南边是715厂生活区;在今建设路与建设南新路口两边,以北是784厂生活区,以南是773厂生活区。
“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一遇下雨这条路又粘又滑,人们就把这里叫“烂泥湾”。遇雨天,工人们只能穿雨靴、胶鞋。1959年时一双胶鞋大概3块多尊龙-人生就是搏!,一些节约惯了的职工就会打赤脚走过这段路,走到厂门口再洗脚穿上鞋。
1964年,国营红光电子管厂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支批量生产的黑白显像管。两年后,这里又试制出中国首支有着“电子工业”之称的彩色显像管。据红光厂彩色显像管突击队队长回忆:当时,搞彩色显像管是世界最大的难题。他为了攻关加班,天天住在厂里,虽然家离厂区只有三四里路远,但也不回家,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
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属于保密单位,进厂门必须要凭出入证,上下班时最为热闹,潮水般的人流“盛况”成了当年很多人的回忆。
下班时浮栅雪崩注入,最先冲出工厂大门的年轻人,骑着飞快的自行车,像冲出鸟笼的小鸟;后面跟着年纪稍大一些的工人,不紧不慢地蹬着自行车;最后一波,则是“赶11路车”上下班的工人。
与此同时黑白显象管,随着“一五”期间各类项目的相继上马,至六十年代中期,成都东郊2000人以上的工业企业达160多家,从业人员逾15万人,企业总资产超过300亿元。
红光电子管厂最辉煌的时候,机器运作的轰鸣声从早响到晚,运载卡车川流不息。“北有首钢、南有红光”,一时传为佳话。
经历了“三线建设”时期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时期的恢复振兴,历经半个多世纪的东郊工业区光荣地完成历史使命。
21世纪初,成都市政府开展“东调”战略工程,对成都东郊老工业区内的企业实施搬迁。红光厂搬迁后,其旧址作为工业遗址被完整保留,被打造成为文创产业基地。
一座座厂房虽然被拆、一根根烟囱虽然倒下,但留下的“东郊记忆”却紧紧抓住了城市工业文脉。
如今,东郊记忆每年入园游客达500万人次,累计接待入园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成为展现天府文化的又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