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 尊龙人生就是博手机登录 >

尊龙人生就是博手机登录

公司新闻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在两条铁路线上留影中国式现代化的速

  • 发布时间:2024-02-19 09:57 来源:admin

  一条是设计时速350公里、正在火热建设中的陕北革命老区首条高铁;一条是最高时速80公里,服役六十六载的新中国首条电气化铁路。

  从黄土高原到秦岭山区,在两条铁路线上,我感受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速度与温度。

  一月中旬,我循例走进陕北革命老区首条高铁——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建设现场,定期用镜头记录这条铁路线的“成长”。

  周围是一片覆盖着白色“棉被”的果园,在承建西延高铁洛川段的中铁二十局集团项目部,鲜红的国旗迎风招展,分外醒目。

  在刚刚过去的冬季,大雪一场接着一场,把这座黄土高原苹果之乡的沟沟峁峁换了颜色。

  “邓师傅好!咱们今天去伏益隧道看看。”坐上车,我报出目的地,驾驶员邓军眉头一紧。“那边的路有点滑,咱们边走边看情况……” 点火,起步,他一边喃喃自语。

  车行不久,我就明白了这位“老把式”的担心。车窗外一片苍茫,车轮下吱吱作响。健谈的邓军一言不发,双手紧握方向盘,两眼紧盯前方。

  山路蜿蜒,一路慢行。车辆打着滑,缓缓度过一个数公里长的下坡路后,他的表情终于轻松下来。

  “这些地方原来根本没有路,修高铁这几年建设了不少便道。” 邓军这才打开话匣子。“但是遇上雨雪天,不管你开啥车都只能慢慢‘挪’。”

  陕北民歌有形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歌词——“见个面面容易,拉话话难”。在沟壑纵横的峁梁中,运输成百上千吨的建筑物料架桥修路,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这是1月16日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拍摄的建设中的西延高铁伏益隧道进口(无人机照片)。

  天色变暗,往来的车灯照亮飞舞的雪花。不一会,车辆缓缓驶入了夹在两山之间伏益隧道。

  下穿黄土梁沟壑区、围岩稳定性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全长3760米的伏益隧道于2021年10月开工建设,施工难度较大。为保障进度,伏益隧道与西延高铁大部分隧道一样,每天24小时连续施工。

  打开车门,一阵热浪裹着湿气袭来,照相机镜头瞬间结出一层雾气。隧道一端,15名工人在十余米高的开挖台架上挥汗如雨。有的干脆赤膊上身,仅穿着一件反光背心。

  1月16日,中铁二十局工人在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的西延高铁伏益隧道施工现场工作。

  在我的身旁,一名工人手持风管,面对坚实的岩层,进行锚杆吹孔作业。随着设备不断移动,泥浆自岩孔喷射在空中,飞溅在脸上。

  看我举起相机,值班技术员苏宇博走来介绍情况。现场设备轰鸣,虽然仅一步之隔,但却很难听清彼此的线日,中铁二十局工人在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的西延高铁伏益隧道施工现场工作。

  最终,苏宇博只能用手机打字告诉我:“目前距离贯通还有29.2米,每天双向掘进共计7.2米,距离胜利不远了!”结尾,他专门加上了一个感叹号。

  为了不干扰施工进程,我尽快结束拍摄,离开隧道。回首看去,作业面的灯光逐渐汇聚成一点,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走出洞口,眼前覆满积雪的北洛河特大桥呈现出别样景致。不久前,9200多吨重的铁路连续梁成功转体,使这座“老朋友”更具气魄。我飞起无人机,再度为它留下一张雪景照。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分别为记者在2022年4月25日、2022年9月28日、2023年6月25日、2024年1月16日(自上自下)拍摄的西延高铁洛川北洛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

  离开洛川后,我沿西延高铁线路一路南下。在铜川市耀州区的轨枕厂、渭南市富平县的特大桥、西安市阎良区的铺轨基地……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平凡建设者沉稳、坚定的劳动身影。

  就在稿件播发前夕,一个个好消息纷至沓来:1月20日,富平特大桥架梁施工正式启动;1月21日,首批500米长钢轨运入阎良铺轨基地;1月22日,洛川伏益隧道顺利贯通……

  这是1月25日在陕西省西安市拍摄的西延高铁渭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

  1月18日,中铁上海局工人在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的西延高铁富平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作。

  1月25日,中铁二十局工人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延高铁渭河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作(无人机照片)。

  穿越秦岭中央水塔,连接巴蜀三秦大地。建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宝鸡至成都铁路是新中国首条电气化铁路。受地形及施工条件限制,宝成铁路目前最高运行时速仅为80公里,成了“高铁时代”里名副其实的“慢火车”。

  春节前夕的一个周末,我从宝鸡站登上驶向四川广元的6063次列车。六十六年来,这趟列车除了担负客运货运任务外,逐渐发展成为助学车、助农车、观光车,被沿线群众亲切地称为“秦岭小慢车”。

  上午10点,列车准时启动。向宝林肩挂记录仪,从发电车开始走向车尾,一丝不苟地履行着列车长的责任。

  车厢里,衣着鲜艳的“奶奶团”正在热烈讨论雪景拍摄造型;大学生“背包客”三五成群,不时爆发出欢笑声;返乡的家人相互依偎,怀抱中的幼儿嘴角挂着笑意……

  1月28日,乘坐公益“慢火车”6063次列车前往宝成铁路秦岭站欣赏雪景的旅客在车内合影。

  在人群中穿插的向宝林一边仔细检查着门锁以及消防设施等情况,一边与乘客热情交流着。

  40分钟后,车辆到达观音山车站。这里所在的宝成铁路秦北高坡区山势险要,桥隧错综。铁路史上著名的“观音山展线”说的就是这里。

  每到冬季,秦北高坡区隧道常因山体渗水结冰,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沿线铁路职工无惧风雪,全年坚守,默默奉献,为过往列车护航。

  见到王乖明时,他与打冰队同事正在铁轨旁的道砟上,朝着宝成铁路神砂河3号隧道深处走去。路过之处,积雪上的脚印整齐地排成一列。

  在铁轨上行走过的人都清楚,这是一件十分考验“脚力”的事情:铁轨狭窄光滑无法立足,自不必多说;碎石铺就的道床起伏不平,走不过十几米,必然脚踝发酸;轨枕倒是平坦又稳定,只是间隔较大,需要一直低头看着,稍不留神就会踩空……积雪天气行走铁路之上,更是难上加难。

  1月28日,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宝鸡工务段隧道打冰队职工在宝成铁路神砂河3号隧道进行除冰作业。

  刚摸索出行走轨枕的“节奏”,抬头一看,王乖明一行早已走远。我赶忙跳下道砟追了上去。

  头灯光束在黑暗中跳跃,王乖明突然停下,用打冰杆指向身旁。抬头看去,一条5米多高,粗过臂膀的冰柱赫然出现在隧道墙壁,透明的表面微微泛着光。

  戴上护目镜,抡起打冰杆。伴随着“砰砰砰”的敲击声,核桃大小的冰块从空中落下,砸向地面,冰碴不断从记者的脸上划过……

  一次作业需要沿铁轨步行10多公里,耗时五小时左右。王乖明与工区同事冬季打冰,夏季防洪,每日在大山之中穿洞跨桥,保障行车安全。

  还有许多奉献山区、坚守一线的动人故事:克服不通公路、没有手机信号等困难,守护山巅小站的“90后”团队;一个检修线路,一个看守桥隧,彼此难见一面的“夫妻档”等等……太多身影无法一次收录在镜头之中,也成为了此行的遗憾。

  采访结束,乘动车返回西安,一路风驰电掣。车窗外,雪后的关中平原广袤无垠,随高速流淌着,成为一幅写意水墨画。我不禁有感于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只是高铁、高楼、高科技,也有温度、送温暖、传温情。

  此刻的中国大地,太多关于“速度”与“温度”的故事正交织并行,接续上演。有限的镜头焦距自然无法全部捕捉,但它们终将被时代定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