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人生就是博手机登录
公司新闻
竹笛制作师王建宏
- 发布时间:2024-05-19 02:56 来源:admin
吹孔介质夹持分压分析器尊龙人生就是博手机登录热击穿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离不开乐器制造业的进步。近年来,中国竹笛音乐艺术在音乐创作的形式与数量、表现内容、演奏技术、中外音乐审美情趣的相互影响、交流与吸收借鉴等方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离不开竹笛制作业的诸多变化。重视竹笛制作工艺,宣传竹笛工艺优秀制作师,鼓励更多人参与这一行业,是推动竹笛音乐艺术发展重要内容。
目前有关竹笛制作的研究,一为介绍竹笛制作师,侧重竹笛制作师的成长史和制作工序的介绍,如周林生、孟建军的文章。二为竹笛制作工艺的理论研究。如赵松庭《横笛频率计算与应用》、王晓俊《中国竹笛音色再论》、周林生《竹笛内径之我见》、常筝《现代中国竹笛制作的发展和改良》等。这些研究均在增加音域、提高音色质量、音准调试、内径设计、打孔位置、材料筛选、烤竹、矫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改良意见。诸多竹笛制作师,如周林生、应明章、董雪华、王建宏、黄卫东、李德华等几代人的共同实践,制造了不同于传统笛的多种多样的新竹笛,从而使中国竹笛制作工艺进入一个新的变革时代。现今对竹笛制作师,特别是年轻制作师的关注不多。当代年轻竹笛制作师是一批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好演奏水平和制笛技艺的综合性优秀人才,他们在扎实继承前人优秀成果、努力提升文化理论与竹笛演奏水平、坚持科学制作工序、严格标准化操作要求、集众家之长而勇于探索创新等方面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中国竹笛制作工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当代青年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典范,值得关注。
王建宏是近年来中国竹笛制作领域中一流制作师的代表。目前,国内外专业演奏者和业余爱好者,所用名家制笛有董雪华、黄卫东、王益亮、李德华、王小刚、王建宏等,而“王建宏制笛”使用率最高。张维良、唐俊乔、马迪、曲祥、易加义、荣政、王俊侃、范临风、陈昀颖、丁晓逵等演奏家在舞台上展示的竹笛音乐艺术风采,使用的均是“王建宏制笛”。
由于竹笛本身的律制、材料和中国竹笛制作发展史中的科学化、系统化等诸多原因,比之西洋管乐器,中国竹笛的音准、音色统一与气流通畅,一直是困扰竹笛制作工艺进步的三大难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先后有周有来、徐、陈建萍、常郭明、王益亮、周林生、赵景国、赵松庭、应明章、黄卫东、董雪华、王建宏等制作师对三大难关进行研究、探索,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周林生的研究和实验成果,是20世纪90年代解决这一问题的阶段性胜利,他在孔距、管长、内径、尾巴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理论数据的制作要求,并得到赵松庭、陆春龄、俞逊发、简广易等竹笛音乐大师的肯定。也正因此,周林生成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活跃于竹笛制作业的名师(赵松庭、简广易语)。当今一流竹笛制作师如黄卫东、董雪华、李德华、王小刚、王建宏等,均为周林生的徒弟。
年轻的竹笛制作师王建宏,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几年里跻身全国竹笛制作工艺一流行列的佼佼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做人为先,是事业成功的基础。王建宏家境贫寒,姐姐为了王建宏的学习,竟然放弃学业,把自己的学费让给弟弟。王建宏含泪上学,并下定决心,必须好好学习,一定要用真才实学回报父母与姐姐的艰辛付出,建立了感恩品格。直至今日,王建宏在竹笛制作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后,也常怀感恩之心,他不仅用实际行动感恩家人,且对凡是帮助过他的人,如邢万里、刘怀琪、马迪、唐俊乔、周林生老师、王小刚师兄等均始终不忘。王建宏明白,要想在每一阶段达到预期目标,必须勤奋刻苦地钻研、锲而不舍、坚韧不拔。他的这一学习品格,同样延续到他所从事的竹笛制作事业。刚入行业时,王建宏认真学习前人制作大师的每一道工序,通过实际操作、时刻请教,探究原理、撰写学习体会等方式,扎扎实实继承前人优良成果,并坚决相信“不怕起点低,就怕拼命干”,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达到自己的目标。王建宏对所从事工作有一颗挚爱之心。譬如,王建宏学习制笛中的“烤竹”工序时,手被烫伤的次数不计其数,硬是练就了一手“手臂耐高温”的技能,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工作的“挚爱”之心。
其二,继承传统是制笛的基础源泉。王建宏明白,继承前人优良传统,是扎根本行业的第一要素,也是重要基础。他首先拜竹笛制作大师周林生为师,踏实继承前人之优良风格,且不时请教王小刚、黄卫东、董雪华等师兄,力求集众家之长。其次,他坚持向马迪、唐俊乔等演奏家学习竹笛演奏,目的是站在演奏家的角度体悟笛子“玄机”,与演奏家心心相印,深刻感知这些演奏家对竹笛制作的要求,并逐渐理解和掌握了如何提高不同音色的“音场”范围,逐渐懂得了竹材、音质、音准是衡量竹笛档次的三要素。同时,他深知,要提高传统工艺,文化底蕴和专业理论水平为不可缺少的知识结构,因此他努力学习与研究《荀勖笛律研究》(王子初)、《律学》(缪天瑞)、《声学基础》(杜功焕)、《横笛频率计算与应用》(赵松庭)、《管律辨讹》(杨荫浏)、《漫谈笛箫制作与维修》(周林生)、《中国笛箫史》(林克仁)等著述。他勇于学习与吸收国外管乐制作先进技术,购置了风笛、印度笛、南美洲笛、西洋各种木管乐器等,潜心研究这些乐器在结构、内径变化、气流、材料、振动等方面与中国诸多管乐器的异同,通过多次实践开创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制作的新技法。他拜台湾尺八制作家蔡鸿文为师,学习尺八制作,从中吸收其制作优点,根据人体工学原理发明了改变中国笛指孔直径和排列距离,解决了几代人未完成的“音准与舒适度矛盾”的问题,为中国竹笛音乐艺术的交响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其三,笃信细节决定成败。王建宏追求每一道工序的“零瑕疵”,这是他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譬如在“竹场砍竹”工序中,他非常严格地执行“阳光照射率低于二分之一”“密度较大”及“长在陡坡处”的竹质材料要求;在“库房晾竹”环节中,通过“交叉式存放法”(王建宏开创),要求竹与竹之间的空隙距离必须准确。我们在参观许多竹笛制作师的竹子存放库房后,发现王建宏的晾竹库房是最干净、整洁和美观的库房之一。
其四,创新才有未来。王建宏对“与时俱进”有着自己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原有的工作程序再进行深度挖掘,譬如在“杀青”工序中增加蒸煮的次数,以进一步减少竹内糖分和水分,从而提高了竹笛防虫和防霉的效果,同时,还增强了竹子密度,将竹笛的长期保存上升到新高度。其次是对原有工序及各方面内容重新评估,并进行科学的改革。如在烤竹工序中,王建宏摒弃了传统的“炭炉烤制法”,采用“数字化电炉烤制法”,该方法不仅易于操作,节省了时间和减少了环境污染,且精确了“竹内水分”的控制指标。在竹笛制作的重要工序-“打孔工序”中,王建宏在借鉴师父周林生传授的“手动升降线”打孔法和应明章先生的“标尺打孔法”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和再认识,开创了“电脑数控打孔法”,大大提高了竹笛吹孔、膜孔、指孔、基音孔、助音孔之间的准确距离。在调音工序中,又发明了“缩小指孔”和“移动指孔位置”调音法,获两项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上述成绩,不仅方便了演奏者的手指灵活度,还在解决中国竹笛制作长期存在的音准难题上,迈进了一大步,可谓当前中国竹笛制作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
其五,强化服务、突出个性、成就品牌。王建宏发现国内外名牌产品共有的突出优点是每一个品牌均有自己的个性和亮点。王建宏遂认真思考如何打造产品个性和亮点。如,将笛身涂漆,采用前人制笛所没有的端庄沉稳的黑红棕色;把笛头部分缩短,提高持笛重量平衡和演奏的舒适度;在笛头刻印书法家和画家的委约作品,间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诗歌、书法和绘画等。王建宏极重视售后服务这一重要的环节。虽然企业规模不大,但他成立了独立的“销售服务部”。此举一是耐心解答消费者和使用者所提出的问题,认真听取消费者对产品的改进意见,二是及时修复笛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竹裂等故障。这充分体现了王建宏对优秀品牌产品的追求。
正是由于王建宏的竹笛制作工艺有以上亮点,当今活跃在竹笛音乐舞台上的演奏家、教育家等,使用“王建宏制笛”越来越多,并对其制作的竹笛给予了较好评价。老一辈笛子演奏家曲祥,使用“王建宏制笛”之后,感慨道“我再也不用拿刀子修理笛孔和内膛了”。首用“王建宏制笛”,可谓其伯乐的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唐俊乔,最满意的是其竹笛的音场、音准准确度和高、中、低音区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维良,在与王建宏探讨“中国竹笛制作如何紧跟音乐时代发展脉络”后,通过实践总结了“王建宏制笛”有多项不同于前人的制作优势,认为善于思考、理论学习(特别是声学与律学)、追求科学依据、提高竹笛演奏水平,并站在演奏家的角度思考竹笛制作等,是王建宏的突出优点。王建宏的艺术与人生导师马迪评价道:“建宏的竹笛制作已上升到西洋木管乐器的高度,音准是当前竹笛产品中最好的品种之一。”国内著名笛子演奏家如蒋国基、易加义、郝益军、耿涛、陈冬、蒋宁(女)、王俊侃、陈昀颖、范临风、丁晓逵等,均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对“王建宏制笛”有较高评价,他们共同的感悟是“单音、音程、泛音的音准要求,上升到新的高度。音色优美、舒适,各音区统一,灵敏度高,工艺讲究,耐用”等。周林生对王建宏这位爱徒的评价是“建宏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不错的演奏能力,制笛技艺高超,为人谦和好学,常向笛界前辈们请教。中国笛箫从过去“小作坊””式的“乐器制作',到以王建宏为首的一代年轻制笛家开始从“乐器制造”思路出发,组建自己的团队研发新产品,敢于创新,相信中国竹笛音乐艺术走向世界(的日子)将越来越近”。2015年,在由众多竹笛制作大师、演奏家、理论家组成的评审团所举办的中国首届国际笛箫制作大赛中,“王建宏制笛”获两项金奖、两项银奖,王建宏是获奖得分最多的笛箫制作师。同年,王建宏获“全国十大民族乐器制作大师”称号,是唯一入选的竹笛制作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视民族乐器暨竹笛制作工艺,是推动民族器乐和竹笛音乐艺术发展不可忽视的内容。虽然近年来王建宏、黄卫东、董雪华等竹笛制作名师的产生,带来了中国竹笛制造业的革命,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相比钢琴、电子琴、提琴、古筝等制造业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怎样将各自优势和特色的作坊式小企业集零为整,组合成具有整体优势和时代特色的中、大型企业;如何将材料学、声乐、力学、律学等科技人才组成科研小组,专门对竹笛制造还存在的诸如不同温度、湿度下的音准变化、音色变异、竹质崩裂等问题进行科研攻关,从而达到长笛等木管乐器的制作水平;如何将当前经济制造业中的自动化、数字化、科技化、环保化体系等应用于竹笛制造业,以及充分体现演奏家的实践、反馈、参与,等等,均是未来中国竹笛制造工艺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衷心希望中国竹笛制造工艺暨中国民族乐器制造工艺能家喻户晓,以使祖国的优秀民族音乐传播传承到世界各地,构建人类和谐的文化命运共同体,为祖国与世界的经济与文化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也衷心希望更多如王建宏这样的有志青年,通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将我国民族乐器的传统制作工艺不断发扬光大,弘扬国粹。
[1]周林生.上海近代笛箫制作及师承[J].乐器,1983(3):12-14;孟建军.守望心头那片紫竹林-访竹笛制作师褚景林[J].乐器,2007(7):11-13;孟建军.合作社重现铜岭桥-访铜岭桥铜音竹笛合作社理事长董雪华[J].乐器,2015(3):26-29.
[2]赵松庭《横笛频率计算与应用》[J].乐器科技简讯,1973(5):28-42;王晓俊.中国竹笛音色再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2):32-35;周林生.竹笛内径之我见[J].乐器,1988(12):5-6;常筝.现代中国竹笛制作的发展和改良[J].人民音乐,2014(10):38-40.
潘勇刚(1989一),山东省潍坊市人,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竹笛演奏与教学。
张平(1959一),山西省太原市人,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与传统音乐。